「This is like when God made languages. 」
南亞裔小朋友一般都充滿能量,喜歡表達自己,但有時太energetic 變得只懂放而不懂收。在創作的時候,這班孩子的口完全沒有停過,說個不停。雖然有很多交流,但過多向外發放的能量,導致缺少了專注在自己的創作當中,令自己的視野只往外看而忽略了往內的敏感度。
我想這班孩子能夠在往內和向外之間取個平衡,收放自如,才是最理想的狀態。
我給他們一個挑戰:不說話地溝通。他們很喜歡比賽或遊戲,但不說話又如何溝通呢?他們很懊惱。我縮一縮膊頭、攤大手板,露出得戚的眼神(帶口罩看不到表情),示意「我也不知道,睇你地表演啦」。
他們開始指手劃腳、浮誇的眼神、「E E Eh Eh」地嘗試溝通,「可否傳支紅色筆給我?」、「我可否去洗手?」、「你畫得不錯啊!」..... 只靠身體語言和語調,彷彿都可以讀到他們心入面的OS (內心台詞)。
就是這樣,耳根清靜的時光眨眼就過了45分鐘。其中一位同學寫下: 「This is like when God made languages. 」
很有意思,我猜他應該是想起在機構聽過「巴別塔」的聖經故事,上帝改變人的語言,創造多種語言,令大家語言不通,這位孩子可能在想像那種指手劃腳的情景。究竟在巴別塔的故事中,人們是如何溝通呢?其實在言語以外,還有非言語好像手勢、動作、語調等等,只是大家過份依賴言語和說話了。指手劃腳的溝通,讓我們能夠連繫更緊密、聽得更多,變得更純粹。
雖然這只是個遊戲,我也沒debrief甚麼大道理,但對他們來說,相信是一個有趣深刻的體驗。
Comments